('赵德芳痛哭流涕,他就说自己生养不出窝囊儿子,原来都是二叔的后人!自己白白挨了几耳光!
“你最好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!”赵匡胤对着进殿的赵匡义就说一顿痛骂,“朕念你我是同胞兄弟,恩宠赏赐哪里亏待了你?”难道就是因为自己过分信任晋王,如今晋王势力确实不小,所以让他有了不轨之心,最后成功夺位?
他的本意是为了培养支持赵德昭的人啊!自己那么多儿子,怎么可能希望弟弟继位?
赵匡义连连后退,大呼冤枉,“弟弟怎么敢!”话虽如此,但他见赵德昭文不成武不就,哪里是能接班的人。他为大宋的未来担忧,可现在真没想过要取而代之!
他也要名声啊!
【养士大夫要钱,养宗室要钱,养皇帝更要钱!冗费的产生岂不是理所当然?宋朝经济繁荣不假,没有繁荣的经济怎么去供养着一大批吸血虫?】
【为了限制武人和权臣,宋朝历代皇帝可谓是绞尽脑汁:不能让一个人掌握太大的权利;一个人掌权的时间不能太长。于是有了职官体系庞大繁复且无用的局面。宋朝的官制是整个华夏官制中最为复杂的,过了两千年都没能厘清。地方上有相应职位的人办事,中央又派一个人去地方协助,最后皇帝还要派人来监督。】
【比如,中书省的事务不是中书令管辖,而是由低一级的尚书省右仆射兼任中书省侍郎,来管辖中书省的事务。问题是右仆射级别低,中书省的人能服你?出了事也是相互扯皮,没人敢担责。右仆射根本无法在中书省建立威信,也就导致无法令行禁止。再比如地方,宋朝没有正式的地方长官,以前地方有刺史、州牧长官地方一切事务,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任职,很容易形成地方豪强,垄断地方。宋朝一方面频繁调动地方官员,另一方面让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,被称为‘知州事’。本意是好的,但问题是最高长官不了解当地的情况,容易瞎搞,而且地方官知道自己很快就调走了,对本地百姓和事务不一定上心,心想只要自己任期没问题就行,自己做了事让下任受益吗?】
“赵匡胤一定是个小心眼,要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既然用了人还搞这些幺蛾子,人家怎么给你尽心?”李世民对这种监督制约的做法很看不上,权利确实应该限制,但也不是这个折腾法。这样下去,文人只会想我是高贵的读书人,读书能当大官,当兵多苦,何必去受那个罪。
再者都城的官一想到自己干两天就走了,对地方费那个劲做什么。
杜如晦倒觉得能部分借鉴宋朝,免得出现安禄山三镇节度使,任职十五年,太容易反叛了。
【文官体系尚且如此,最为皇帝所忌惮的武将体系情况只会更严重。宋朝的武将没有实权,只负责训练军队,权利都被文官把持。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,宋朝文官掌兵,文官还是纯粹的读书人,不像后来明朝的武将虽然也是文官担任,但明朝是从兵备道里选文官当将领——一个能舞得动四十斤大刀的读书人当将军。整个国家重文轻武,难道大怂能用《论语》杀死敌人吗?更可怕的是文人文弱傲慢,认为武人粗鄙,不学无术,百般看不起武人,让这群人带兵确实有作死的嫌疑。】